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商海漫漫,风起云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新能源市场越发的如火如荼,国外有埃隆·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一枝独秀,国内也有王传福等优秀企业家率部后发先至。
值此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 一个高中毕业生,却凭借着自己的商业头脑和创业精神,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领域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是中国 最年轻 的 亿万富豪之一, 更是两家上市公司的 创始人和掌门人, 身价高达 2000亿……
他被媒体和网友誉为 “中国版乔布斯”, 他的产品被称为 “颠覆了传统行业的黑马”。
他就是 理想汽车、泡泡网和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李想。
然而在这位 “中国最成功的80后” 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困境。
他以 抠门 和 强势 著称,在理想汽车的管理和决策中,经常遭到 员工、合作伙伴、投资者和竞争对手的反感,甚至抵制。
他也曾经陷入过 被员工逼宫的危机, 甚至有传言说他已经失去了对理想汽车的实际控制。
面对这些挑战和压力,他是如何应对和坚持的呢?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在理想汽车的定位和前景的呢?
1981年,李想出生在河北石家庄,他的双亲均为中央戏曲学院毕业,典型的艺术之家。
然而,成长在戏曲之家的李想不仅对曲艺毫无兴趣,还十分叛逆地成了父母眼中的 “网瘾少年”。
他很小的时候就对电脑和网络十分感兴趣,在 中学 的时候,他就开始 了解BBS网站, 并 制作 了属于自己的 个人网页。
通过给IT类媒体供稿、运营个人网站等方式,还在上高中的他就赚到了不少钱。
从那时起,他就意识到, 网络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于是,他选择 放弃高考, 以 抢占创业先机, 而他的父母也对此表示了支持。
1999年,他和几个同学合伙开了一家网吧,并在网吧里搭建了一个局域网论坛,叫做 泡泡网。
泡泡网很快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关注,成了当时最火爆的网络社区之一。
李想发现了商机,决定把泡泡网做成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平台。
凭借着良好的商业口碑和项目创意,他很快便找到了几个投资人,并在北京注册了公司。
2000年,泡泡网正式上线。
泡泡网是一个专注于 IT产品的垂直网站, 提供产品资讯、评测、论坛等服务。
李想凭着他对信息技术的喜爱和专业知识,使 “泡泡网” 成为中国网络产业中独一无二的一员。
基础打好以后,2001年,他离开石家庄,前往北京,正式开启了 泡泡网商业化。
李想也成了当时最年轻的互联网创业者之一。
2004年,泡泡网被盛拓传媒收购, 年仅23岁的理想成功地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成为了一名亿万富翁。
在卖掉泡泡网后,李想并没有停止创业的脚步。
他看到了汽车业的发展前景,并于2004年底着手准备建立一个新的网站。
在2005年, 他从IT领域跨界到汽车行业, 并建立了一个专门为汽车行业提供信息与服务的网上平台—— “汽车之家”。
当时,正值互联网创业的黄金时期,汽车类网站少说有上百个,竞争异常激烈。
按市场规律来说,想要在同类竞品中胜出,就必须投入大量的宣传成本,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但李想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他没有花多少钱在宣传上,只靠着中立、客观的内容,以及在数据库、图片等技术上的革新,在短短一年之内,便将 “汽车之家” 打入了全国最受欢迎 汽车类网站的前五。
2008年, “汽车之家” 的流量一路猛涨,来到了行业之首。
2012年末,汽车之家的月覆盖用户达到史无前例的 8000万。
到了 2013年12月11日,汽车之家在美国成功上市, 并以30.07美元的收盘价,在金融市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32岁的李想身价达到了1.52亿美元。
汽车之家已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媒体,在中文媒体中,它的利润也是最高的, 在2015年的时候,它的净利润已经达到了11亿元。
在汽车之家上市后,李想并没有停下脚步,开始思考起下一个创业目标。
作为特斯拉Model S最早一批的中国用户,他对 电动汽车 有着浓厚的 兴趣和信心。
他认为电动汽车是应对环保、拥堵问题的未来趋势。
于是在2015年7月时,李想和几个合伙人创办了 “车和家”, 后公司更名为 理想汽车, 一个专注于制造 智能电动汽车的公司。
理想汽车的愿景是 “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辆智能电动汽车”。
理想汽车的第一款产品是 理想ONE, 一款增程式 电动SUV。
增程式电动汽车是指以电池为主要动力来源,同时配备一个小型发电机作为备用能源的汽车。
这种设计可以兼顾电动汽车的高效、低排放和智能化,以及传统汽车的长续航和便捷补能。
理想ONE还具备L2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 可以实现高速公路上的自适应 巡航、自动变道和自动泊车 等。
其标配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大屏幕中控台、语音交互系统等功能,也为用户提供了舒适、安全、便捷的驾乘体验。
理想ONE在2018年11月正式发布,并在2019年12月开始量产交付。
截至2022年1月, 理想ONE累计交付总量已达136,356辆,预计营收为680亿元人民币。
理想ONE也获得了用户和媒体的广泛好评,被誉为 “中国特斯拉”。
李想也成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创业者之一。
在2020年7月,理想公司向美国证交会递交了首次公开募股的申请,准备登陆纳斯达克。
这是80后的 李想第二次带领一家公司赴美上市, 也是中国第二家赴美上市的造车新势力公司。
理想顺利上市后,李想一夜之间成为 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 不仅拥有两家上市公司,身价更是超过了 2000亿人民币。
李想的创业故事听起来很励志,但他和所有成功人士一样,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他有着极其 抠门的性格, 在经营公司时节省成本到了极致,甚至因为这个原因,被员工逼着退位。
虽然身价已然达到了千亿级别,但李想却是出了名的节俭。
他没有奢侈品,没有豪宅,没有豪车,也没有保镖,穿得很朴素,吃得很简单,住得也很普通。
他的电话也不用手机壳,汽车是他多年前买的,现在看起来还跟新的一样。
他说: “我觉得这样很舒服,很自在。”
更令人瞠目的是, 他甚至连自家的产品理想ONE都没有买过一辆。
并且,李想本人却一直认为抠门是一个极为 “优秀” 的品质。
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自己的 “抠门”。
“我不会给员工发高薪水,因为我觉得钱会让人变得懒惰。”
“我从来不买名牌衣服、包包、鞋子,我也不买房子、车子,我只买股票。”
“我觉得钱就是用来赚钱的,不是用来花的。”
事实上,李想的 “抠门” 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他创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他曾经说过, “我不是天生就抠门,而是被逼出来的。”
他认为,作为一个创业者,要有节俭的品质,要懂得合理地分配资源,要避免浪费和奢侈。
然而,当这些他自认为 “优秀” 的品质映射到公司的管理上时,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李想对公司的成本控制也非常严格。
他曾经在朋友圈发过一条消息, “理想汽车超过3200人的团队,只有两个VP,连高级总监都寥寥无几。行政要求出差经济舱都必须买折扣最低的,经济酒店都要两个同事合住一间。”
不仅如此,理想公司还没有任何形式的年会、团建、旅游等活动;也没有任何形式的福利、补贴、奖金等待遇;更没有任何形式的股票期权、分红等激励……
李想认为,这样做是 为了让公司更加高效、灵活、有竞争力。
“我们不需要那些华而不实、形式大于内容、浪费时间和金钱的东西。我们只需要专注于我们的产品和用户,做出真正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
他说: “我们不需要那些虚假和短视的激励机制。我们只需要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道理说得很好听,话也没什么错。
但这位大老板似乎忘记了一件事,不是人人都拥有2000亿身家,更不是人人都愿意、都能 “用爱发电”。
员工是人,不是机器,是要吃饭的。
于是,意外便不出意外地发生了。
很多员工和合作伙伴对李想的 “抠门” 感到不满和反感, 认为李想过于苛刻、小气、不近人情,甚至有些不合理和不合法。
他们认为,李想的 “抠门” 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和尊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也阻碍了公司的发展和创新。
早在泡泡网时期,李想就因为 不懂得沟通和关心员工, 导致了公司里有 95%的员工向他提出离职。
在汽车之家时,李想因为 不愿意提高员工的薪酬和福利, 再一次导致了公司里一半以上的 员工向他提出辞职。
甚至连他最信任的合伙人和朋友邵震,都看不惯他的管理方式,从而选择了背叛,联合其他股东要求他从管理层退位。
虽然在这两次危机中, 李想都幸运地保住了自己的位置, 但他也免不了付出了一些代价。
他失去了很多优秀的员工和重要的合作伙伴,也失去了很多用户和市场份额。
而这也成了他再上一层楼的最大阻碍。
作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开始改变自己的性格和管理方式。
于是他公开说: “我们不能因为节俭而失去人才,我们不能因为节俭而影响士气,我们不能因为节俭而牺牲品质。”
但效果似乎不是很好。
到了理想汽车时期,李想这种抠门和强势的管理风格,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理想汽车节约了大量成本,并提高了效率和执行力。
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员工的不满和抱怨。
有理想员工曾经在网上爆料,李想对员工的 薪酬和福利非常吝啬, 如此大的企业,甚至连年终奖都没有,他对员工的工作要求还非常苛刻, 经常要求加班, 甚至连周末和节假日都不放过,要是 不按照他的要求来做,甚至会被当面羞辱。
这些负面的声音,让李想在理想汽车内部的人气和威信大受影响。
很多员工对他失去了信任和尊重,更甚者直接选择了 离职或者跳槽。
据悉,理想汽车的 人才流失率非常高, 尤其是在 高管层面。
从2015年至2020年,理想汽车共换了三任总裁、四任财务总监、五任市场总监、六任销售总监、七任研发总监等等。
这些高管的离职,无疑给理想汽车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损失。
李想不仅遭到了 员工的反对和抵制,还遭到了合作伙伴、投资者和竞争对手的质疑和挑战。
他在理想汽车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在2019年底被员工逼着退位的事件。
2019年12月20日,理想汽车召开了一场全体员工大会。
会上,李想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 理想汽车将从202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直营模式,取消所有经销商合作关系,并收回所有授权店铺。
他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品牌形象和服务质量,以及降低销售成本和风险。
这个决策立即引发了现场数百名经销商代表的强烈反对和抗议。
他们认为,这个决策是对他们的欺骗,是对他们的投入和努力的否定。
并指责李想没有诚信和责任感、没有尊重、没有商业道德。
要求李想撤回这个决策,并给予他们 合理地补偿和道歉。
李想没有妥协和退让,而是坚持自己的决策,并表示愿意按照合同条款给予经销商一定的补偿。
他还表示,如果经销商不服从这个决策,并继续干扰理想汽车的正常运营,他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样的回应,更加激化了经销商代表的情绪。
他们从一开始的高喊口号,向台上扔水瓶、鞋子等物品,发展成为后来的直接人墙围堵。
一些激进的经销商代表甚至试图攻击李想和他的保镖。
场面一度十分混乱和危险。
幸好,理想汽车的其他高管和员工及时出面制止了暴力行为,并劝说经销商代表冷静下来。
经过一番协商和沟通,双方最终达成了一个初步的和解方案,暂时缓和了紧张的气氛。
这场全体员工大会,被媒体和网友称为 “理想汽车的黑色星期五”。
该事件不仅给理想汽车的 品牌形象和市场信誉造 成了巨大的 损害, 也给李想的 个人声誉和权威 带来了沉重的 打击。
很多人开始质疑李想的领导能力和判断力,甚至有人呼吁他从理想汽车退位,让位给更有经验和能力的人。
事实上,这并不是李想第一次被员工逼着退位。
早在2018年,就有传言说李想已经失去了对理想汽车的控制权,被投资方和高管团队架空。
当时,理想汽车刚刚完成了一轮10亿美元的融资,其中包括了腾讯、红杉资本、美团等知名投资机构。
这些投资方在理想汽车的董事会中占据了多数席位,并对李想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据悉,这些投资方 对李想的抠门和强势非常不满, 认为他阻碍了理想汽车的快速发展和扩张。
他们希望李想能够放开手脚,大幅增加市场推广、研发投入、销售网络等方面的支出,以提高理想汽车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并要求李想能够 改变自己的管理风格, 更加尊重高管团队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理想汽车内部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然而,李想并没有接受这些投资方的意见和要求,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计划。
他认为,理想汽车还处于一个初创阶段,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而且自己作为理想汽车的创始人和CEO,有着最清晰和最正确的战略愿景和方向,并不能轻易地妥协和改变。
并说: “市场推广、研发投入、销售网络等方面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和节奏,并不能一味地追求规模和速度。”
这样一来,李想与投资方之间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投资方开始对李想施加压力,并试图通过董事会限制或否决他的决策。
他们甚至开始寻找其他合适的人选,准备取代李想在理想汽车的位置。
李想感受到了来自投资方的威胁,也感受到了来自高管团队和员工的不支持。
他逐渐开始意识到, 自己在理想汽车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 可能随时会被赶下台,并开始寻求其他的支持和保护,以维护自己在理想汽车的权威和影响力。
就在此时,他爆棚的运气属性,让他再一次找到了一位重要的盟友,那就是 美团的创始人兼CEO—— 王兴。
作为理想汽车的最大投资方之一,王兴并不想看到一个混乱的管理层,让自己的钱打水漂。
思前想后,王兴决定站在创始人李想的一边,帮助其稳定理想内部的 “动乱”。
在王兴的支持和帮助下,李想成功地抵挡了投资方的压力和挑战,并重新稳固了自己在理想汽车的地位。
经历过被员工逼着退位的危机后,李想对自己在理想汽车的角色和未来有了更深刻和更清晰的思考。
他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理想汽车的创始人和CEO,也是理想汽车的领导者和引领者。
不仅要负责理想汽车的 经营和管理, 也要负责理想汽车的 战略和愿景、 要关注理想汽车的 现状和问题, 也要关注理想汽车的 未来和方向、 要与理想汽车的 员工、合作伙伴、投资者和竞争对手 打交道,也要与理想汽车的 用户、市场、社会和环境 打交道。
同时,他也在多个采访中作了承诺,在保持自己对理想汽车的控制权和决策权的同时,更加开放和包容地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沟通和协作,以实现更多的共识和共赢。
当然,还要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以实现更多的价值和贡献。
李想曾说:
“我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是一个实干家。”
“我不是一个梦想家,我是一个执行家。”
“我不是一个追随者,我是一个领导者。”
也正是这些自我认知,让李想成了一个成功而又充满争议的企业家。
他用自己的抠门和强势赢得了财富和地位,也引发了危机和反弹。
他用自己的创新和挑战打造了品牌和影响力,也面临了困境和压力。
他用自己的坚持和勇气实现了梦想和目标,也承担了责任和风险。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中生如何从创业到上市,一个80后如何从泡泡网到理想汽车……
他的思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家对于创业、管理、领导、战略、愿景、价值、责任等方面的理念和观点,以及他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看法和建议。
他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启发和鼓励;
他的失败,给我们带来了警示和反思;
他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教训和借鉴;
他的理念,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和探索。
感谢您阅读到这里,我们将持续更新,点个 “关注” 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分享,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探讨,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X 关闭
2023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学费为15000元 年,具体各专业收费标准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变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科技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